文 / 陈龙 编辑 / 漆菲
排版 / 陈婕洺
“原本计划3月来利沃夫旅游,没想到(现在)是以‘难民’的身份。”当地时间3月2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中国留学生李金泓(化名)和几位同学从乌克兰东北部的哈尔科夫来到了西部的利沃夫。
当地时间3月2日中午,李金泓一行到达安全的利沃夫市,当晚前往匈牙利。
逃离了哈尔科夫的隆隆炮火,李金泓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有着维也纳风格的尖顶建筑,和漫天飞翔的鸽群。利沃夫市是乌克兰西部的交通枢纽,邻近波兰、匈牙利。
近一周以来,哈尔科夫一直处于俄乌战事的前沿。它紧邻不久前被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也是与俄罗斯接壤的门户。作为经济、军事、工业重镇,这里从一开始就成为俄军争夺的要地。
开战以来,大量中国留学生滞留哈尔科夫。仅通过自身感受、小范围活动乃至当地媒体和社交资讯,已让他们感到害怕。局势从炮弹震碎玻璃、断水断电,逐渐升级为十几米外的枪击和爆炸。学生们只能躲进黑暗走廊,甚至深夜也要关掉电灯,以防成为攻击目标。
来到利沃夫后,李金泓见到了来自哈尔科夫、基辅等城市的中国留学生。接着,他们可以乘坐大巴前往周边国家。当地时间3月2日晚,包括李金泓在内的100多位留学生在中国大使馆的协调下,踏上了前往匈牙利的旅程。但此刻,仍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尚未离开,被困在学校的地下室里。
突如其来的战争
李金泓今年25岁,是哈尔科夫国立艺术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该校成立于1917年,前身为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于2019年来到该校就读合唱指挥专业,原计划于今年5月毕业。
2月24日凌晨,李金泓被猛烈的炮火声惊醒。深夜中,他打开窗户。这座城市原本处于沉睡中,对面几座大楼没有亮灯,街道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路灯还亮着。但远方正不断传来沉闷的火炮声。
所有人都没想到战争来得这么快。“战争来了”的第一个信号,直接就是俄军的飞机和枪炮。炮声越来越近,窗户地面的震动感也变得明显。
当天下午,李金泓去附近的地铁站走了一趟,站内地面、台阶两侧坐满了避难的人,包括老人和孩子。另一些人拉着行李箱,提着矿泉水桶,乘车离开。
24日开战当天,哈尔科夫市大量市民到地铁站避难。
到了傍晚,李金泓来到超市,看到当地居民纷纷在超市购买物资,收银台前排起长队。“本地居民终于意识到战争来临了,所有人都在屯粮。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此时,李金泓还心存一丝侥幸,“希望这场仗打不起来。”
没想到,就在25日,他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惊恐的一天。这天,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接连发布了17个视频。
由于处于俄乌战争的最前线,能看到的战争场景也多了起来。起先,李金泓从当地朋友的社交账号中不断看到两军交火的场面。一辆乌克兰坦克被精准打击,燃烧冒烟;一枚俄罗斯巡航导弹划过天空,击中哈尔科夫附近的丘古耶夫(Chuguev)机场,接着冒起红色火光,黑烟冲天而起;一处位于战火中的居民区被炸得粉碎,遍地废墟和玻璃碴。
从没经历过战争的李金泓有些蒙了,他不禁思考,战争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乌克兰媒体Censor.Net报道了一些战争中的残酷景象。一栋房屋被炸后,消防员用肩扛着水管,向上喷水灭火。被导弹轰炸过后的居民区,一位身穿羽绒服的年轻女子头上缠着白纱布,满脸鲜血,紧握衣领的手上也沾满了血。一位居民的住所被炸,房内堆满混乱的家具,他在屋中寸步难行。
李金泓还看到一张照片,一位四五十岁的女子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抹着眼角的泪水。她的前面还站着一个小男孩,举着一块纸板,写着“停止在乌克兰的战争(STOPWAR IN UKRAINE)”。
25日,俄乌两军交战集中在哈尔科夫市东北方向几英里处的齐尔库尼村(Tsyrkuny)。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俄军在哈市北面、东南面多点与乌军交战。
在哈尔科夫,整座城市此刻陷入停摆,餐厅、超市、药店都闭门谢客,被炸弹焚烧过后的路面、护栏变成黑色,散布着火药残渣。火焰还在燃烧着。
战火与大雪交织在一起。一位乌克兰同学打开窗户,整个城市被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中。空气里雾气蒙蒙,天空中炮弹飞行,不断发出巨大呼啸声。远方的村庄和树林中闪烁着一片武器交战的火花,并腾起阵阵白雾。
留学生宿舍被波及
哈尔科夫的预警措施也不断发生变化。前一天还挤在地铁站的老百姓们,此刻已经回到家中。随着战火蔓延,城市上空不断拉响防空警报。
李金泓看到一个视频:一家人躲在窗户后看外面,突然空中飞来一架战斗机,发射出的炸弹擦着窗户过去。房子震动时,孩子吓得大哭,跑进屋内。他的妈妈不断喊着孩子的名字。李金泓说,“孩子被战争伤害的心灵,恐怕一辈子也难以痊愈。”
不光孩子,成年人也心惊胆战。枪炮声停歇的时候,他和几位男同学走出宿舍,其中一位站在门口的雪地里抽烟。很快,阴沉的天空中又响起枪声。李金泓吓得赶紧跑回宿舍。
此时,所有留学生都被战争的氛围攫住了心。有人躲在一扇小窗户后面,紧盯着外面。更多人统统坐在宿舍走廊的地上。
开战前两天,哈尔科夫的留学生还比较淡定,宿舍楼水电也正常。
战火很快逼近学校。两名乌克兰女学生出门采购物品,在十米以外遭遇爆炸,她们吓得跑了回来,坐在门厅破碎的地板砖上喘气、咳嗽,直拍胸口。
哈尔科夫的激烈战况一直持续到深夜。一团巨大的火光在远处升起,火云不断膨胀。一位中国留学生打开窗户,看到漆黑夜空中升起几百发红色枪弹,像烟花一样。这名男生惊叹,“我的妈呀,好密集啊!”
因为担心宿舍楼成为空袭目标,学校要求学生们夜里关闭所有灯源。宿舍楼一片黑暗,只留下一两处逃生指示灯。
2月26日凌晨,由于宿舍楼外发生了枪击事件,学生们赶忙从一楼避难区撤回到二楼寝室。这一夜,所有人都无比惊恐。因为网上流传了一些错乱信息,留学生担心被不法分子针对,连夜撕毁了一个月前才贴上去的春联。
也许是一天一夜的战斗消耗了双方的力气,后半夜相对平静了一些,早上的火炮声也远了一些。李金泓和室友们赶紧做了一顿饭:米饭、胡萝卜丝、土豆炒牛肉,多少补充了一些能量。大家开始互相告知一些必要的避险措施。比如把窗户贴上胶带,把床从靠近窗户的一边移到房间中心。
到了26日下午,战斗又激烈起来。市内的莫斯科区发生炮击,中国留学生宿舍也被波及。“刚才一颗炸弹在我附近30米左右炸开了。”李金泓在视频中喘着气说,“大家一定要离玻璃和门远一些,不然玻璃扎在脸上,可能很危险。”他的两位男同学努力搬动巨大的衣柜,挡在窗户一侧。
宿舍附近也发生爆炸,玻璃震碎。
2月27日,市内继续震耳欲聋的炮战。李金泓看了一下外面的街道:空无一人,没有车辆,只是偶尔会有坦克经过。
此时,学校通知,即将停水了。停水前,李金泓找到所有能找到的容器——矿泉水瓶、盆子,盛满了水,准备迎接更长久的战区生活。
来到乌克兰后,李金泓一直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在俄乌交恶,尤其是21日顿巴斯的两个“共和国”被俄罗斯承认“独立”后,即便本地人没什么感觉,李金泓已经觉得战争临近。那两天,他去超市购买了很多食品屯在宿舍。24日战事发生后,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照应。李金泓也会分一些食品给那些储备不足的同学。
然而,形势在28日进一步恶化。早上,防空警报拉响后,宿舍附近发生剧烈爆炸,升起蘑菇云。半小时后,宿舍附近又发生爆炸。受到惊吓的学生们集体撤离到避难层。“当时没人说话,因为我们真的累了。”
避难层在地下,是个封闭的空间。狭窄走廊里,一侧坐满了学生,另一侧留下通行。大家低着头,一言不发,有的人一直刷手机。
2月28日,哈尔科夫的战斗局势升级,两次爆炸发生在宿舍附近,学生们躲到地下避难层。
李金泓说,开战以来,大家没有特别害怕,一直在等待中国大使馆的撤侨通知。24日至27日,大家觉得问题不大。但到了28日,当发现基辅、敖德萨开始出现撤侨迹象的时候,哈尔科夫却毫无动静,这时,大家才开始担心起来。一些同学觉得,24日至27日是撤离的最好时机,“现在,这座城市更多只能自救。”
逃离哈尔科夫
2月28日上午10时,哈尔科夫市政府通过手机短信发来官方通知。“民防部门警告!宵禁在哈尔科夫从18时到(次日)6时生效!待在家里或避难所!禁止步行或开车穿过街道……保持冷静,保持秩序。”
此时,微信群里登记的撤侨名单人数达到257位。来自使馆方面的通知说,“现在由于情况特殊,不方便统一行动,所以化整为零,大家自己想办法解决出境问题。去到摩尔多瓦或者周边其他国家的,当地大使馆会协助包机。”该通知还提到,“可以前往的邻国包括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路上务必注意安全!”
李金泓说,在哈尔科夫,大使馆实在“鞭长莫及”,“只有先到达利沃夫、敖德萨,才能得到帮助。”
28日白天,他的几个同学“冒着炮火”打车前往哈尔科夫火车站,坐上了前往西部的火车。“到火车站的这段路很危险,只能看运气了。”李金泓说,现在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前往火车站。
哈尔科夫有一个打车软件,从他的学校到火车站约20分钟车程,平时车费折合人民币仅8元。但现在,按照之前撤离的人传授的经验:一定要把价格拉到最高,比如1000元人民币。
接着是难熬的一夜。一位有车的同学一直犹豫:如果开车,车就要停在火车站,如果遭遇炮火,车就报废了。但在当晚,就算1000元的打车费也没能叫到车。
3月1日凌晨2时,群里收到大使馆的消息,称乌铁官网发布通知,自即日起开设从基辅、哈尔科夫等城市发往乌西部城市及邻国的专列,所有外国公民可持护照乘车。
李金泓和其他几个同学立刻起床收拾东西。那位有车的同学也下狠心说,“大不了我车不要了。”
他们先绕道附近高校,包括李金泓在内总共接上了6个同学。“有的学校更远,比如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李金泓有些遗憾,“我们把能带的都带上了,太远的实在没办法了。”
早上6时,他们开往火车站。一路上仍是炮声隆隆。去了火车站,候车厅的人们扶老携幼,拉着旅行箱,但大多是本地面孔。
就在8时,哈尔科夫市中心广场发生巨大爆炸。之后的视频显示,俄军的巡航导弹击中了市政府大楼,多辆汽车被炸毁。当时,火车站也发生了爆炸,李金泓一行正在排队。“整个大厅都在摇晃,头顶的玻璃被震碎了。”
3月1日,除了市政府遭轰炸,大学宿舍不远处也陷入一片火炮的海洋。
11时,他们总算搭上了合适的车次。现在,乌克兰的火车一律免费。“挤得上去,你就安全了。”李金泓说。
列车一路向西,穿过波尔塔瓦州后,进入基辅州。这时,大家又紧张起来,因为基辅也是战区。夜晚降临,乘务员一直呼喊,要求大家将灯熄灭,也不要开手机,不要发出任何光亮。因此,很长一段路上,车里车外都是完全的漆黑。
手机地图上,红色的水滴形坐标缓缓移动,经过基辅市波兹尼亚基区,北边是第聂伯区,前方是第聂伯河、河岸购物中心、佩切尔西基区以及洞窟修道院……
李金泓曾多次造访基辅,此刻心中升起一股悲凉。“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但现在,曾经灯红酒绿的首都一片死寂,什么声音都听不到。”透过车窗往外看,只有第聂伯河右岸留下了一小片灯光。
当地时间3月1日深夜,火车“悄悄”穿越基辅,窗外的基辅“犹如死城”。
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心吊胆。“从东往西要穿越第聂伯河,我们担心过桥的时候遭到炮击,那就完蛋了。”成功经过基辅后,火车曾在一个地方停了近一个小时,再度引发大家的担忧。好在之后又启动了。
仍有留学生滞留
因为火车上没信号,3月2日一早,李金泓才收到学校的消息。
一个视频里,在挂着“DIAMOND CITY”(钻石城)招牌的一栋大楼外,大片建筑遭到猛烈炮击,火光四起。
李金泓逐渐了解到,3月1日,哈尔科夫遭到开战以来最猛烈的袭击。
他所在的宿舍楼这次没能幸免。李金泓打电话问一位中国同学,对方回答两句之后,便表示“不想说话了”。“感觉他已经被炸蒙了。”李金泓了解到,宿舍楼内的玻璃由于不是钢化玻璃,都被震碎了。好在这位同学没受伤。
但据李金泓了解,几位本地同学受伤了。他还收到消息,哈尔科夫国立大学一位教授也在3月1日的轰炸中被炸死了。这时,李金泓等人才感到他们做出的逃离决定是多么正确。
3月2日,来自基辅、哈尔科夫等地的100多位留学生抵达利沃夫。
李金泓所在的哈尔科夫国立艺术大学有200多位中国留学生,许多人已经自行撤离,但仍有少部分人滞留。“我还在跟这些人取得联系。他们的家人都担心死了。”火车上,一位学生的母亲给李金泓发来信息,称她联系不上自己的孩子。
一位滞留的中国留学生在微博上写道,“我们天天待在宿舍,灯都不能开,门也不能出,超市里水、米、面、肉全都买不到。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撤离。”
另一位留学生发的图片显示,地上放着4个插线板、6个移动充电器,旁边连着几十部手机,一群学生围坐四周。
3月1日,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留学生称,188名学生滞留该校。
“目前我在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这个学校有188名中国学生,绝大部分是公派留学,由南昌航空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派出。目前所有人都在学校地下室。”这名留学生说,“战况愈演愈烈,今日哈尔科夫市中心广场被轰炸,我们的安全得不到保证。”
他们希望能像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萨的留学生们一样,撤到摩尔多瓦或罗马尼亚。但此时,哈尔科夫枪炮齐飞,战斗仍然严酷。
正如一位留学生所说,想从哈尔科夫撤离确实太难,“火车6小时就能到莫斯科,但去基辅却要10小时,去西部利沃夫要16小时,去南部敖德萨也要13小时。”更何况,“我们留学生没有车,打不到车,地铁没开,因为都用作了防空洞,如何去火车站也是个问题……”
回望过去这一周,李金泓说,“最开始是好奇,后来是紧张,再后来可能会有点绝望,但慢慢又迎来一些曙光,再到现在总算安心了。”
在前往利沃夫的火车上,李金泓遇到乌克兰的一家四口,李金泓抱起他们的猫咪。
火车上,他们与来自乌克兰的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后者还带上了一只猫、一只狗。“两个人的车厢,最后挤进来十个人。”远离了哈尔科夫战区,大家的情绪逐渐明朗起来,脸上有了笑容。李金泓像抱孩子一样,抱起那个装猫的袋子。一个乌克兰小女孩坐在对面,她的眼神清澈,若有所思,透过丝网与橘色的猫咪对视。
在前往利沃夫的火车上,乌克兰小女孩与猫咪对视。
当地时间3月2日中午,李金泓等人抵达利沃夫市的过境集中点。在这里,他们被安排上一辆大巴车,于次日前往匈牙利。
而在2日晚,中国驻乌大使馆发布消息称,“俄方宣布建立针对基辅市、马里乌波尔市和哈尔科夫市平民的安全撤离通道,请大家关注。”仍未离开哈尔科夫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说,他们或将于3日通过安全通道离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