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八回重点赏析

且看此回第一叙:黛玉为问香囊之事和宝玉又起风波,后经贾母凤姐等调和,二人和好如初。妃子剪的是一片痴情和伤心。宝黛二人的相依相慕之情通过香囊风波而自然流露无遗。黛玉的孤高冷僻,任性多疑,猜忌的悲剧性格,在此回中显露得淋漓尽致,更注定了其花落香冢的凄凉结局。虽是性情中人,纯真却不解世事,更不善迎合。却问有几人能怜惜她孤苦飘零的身世?黛玉虽出污泥而不染,心性洁雅,却不得与礼制和世道所不容,最终花落潇湘。给人留下千古的哀叹!呜呼!悲哉!撼也!无限感慨,无限深情,皆洒在写点滴的泪语之中。····卿家可知?

1-210421202Q1252

且看此回第二叙:元春元宵归省,泪话离肠,姐妹斗墨争芳,满园铺金流玉,到处一派奢华景象,让人感慨皇家恩宠之地的荣华盛世之时,同时也为贾家日后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做了铺垫。皇恩浩荡,却也不过是一夜繁华。元春,然女子无才,谓之德也。作者于红楼中唯此回中对元春大废笔墨。她虽集皇恩于一身,终是梦隔天涯,泪锁深宫,郁郁而终,不由让人感慨怜惜!正合了金陵12金钗中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色,虎兔相逢大梦归。”二十年的宫廷生活让元春深刻体会到封建统制斗争的残酷和骨肉分离的苦痛,也使她早预见到贾氏家族必将走向衰败的结局。其归省回家的第一句话便是:“去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谓字字血泪!再看元春和其父贾政的对话:《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萄~ 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可见荣华富贵都抵不过平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对她的诱惑和向往···寻常话语,不尽凄凉,催人泪下!在笙歌盛筵表面繁华之下,却见元妃的内心凄凉和孤寂。而贾家人所关心的不是女儿情长梦短,而是一府的荣华富贵,父女以君臣的身份相见,即便归省之时,元春也再难似在入宫前和家人姐妹共享的天伦之乐的情境了!一夜浮华,欢筵一散,便是梦各一方。元春,最终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虎兔年相交的时侯惨然辞世,到死都未能逃脱梦醒魂归的结局。她是贾家富贵权势的代表和靠山,她的离去,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最终导致贾府的衰败萧条。

1-210421202R5N4

此回以黛玉和元春为主导。从以下三首不同格调的词句中可见不同的性格和为人。然全篇幅中唯黛玉之才情品貌为首,物色皆佳,籣心蕙质,却是曲高和寡者,不免惹人悲怜。宝钗性微而婉,集众家姐妹之长而避之短,热面冷心,善迎合,从容大雅,望之如春。探春,温而肃,刚健不失婀娜,巍然大气,谓女中豪杰也。在第一十八回中,以宝黛二人文采最出众,颇得元妃大赏!迎春,文采平平,生情懦弱,爱路坎坷早逝,令人扼腕。李纨,虽不足于才,却性幽似籣,娴静穆德,亦无后祸。宝玉者,谓之情痴情圣亦不过也!此回作者大费笔墨,几位配角的出场却是对宝黛二人的文采的映衬,姐妹争芳,唯黛玉一枝独秀,咏絮之才可见一斑。十余首诗词约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作者的深切用意及超人的才华。

  红楼梦读后感

文/波海风

文学作品对美女的描写有各种各样,我国古典文学喜欢用“闭月羞花”、“倾城倾国”这样的词语描述,使人感觉到美丽绝伦,十全十美。而在《红楼梦》中,大文豪曹雪芹笔下的:丫鬟鸳鸯漂亮聪明,不仅博得贾母欢心,而且被老色鬼贾赦看中,要娶她为妾。然而,她蔑视权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这样一个值得赞美的人物,书中这样描写:“……只见她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绫袄,鸳鸯的脸面多么楚楚动人,而那脸面,却倒有几点雀斑,”看来这样描写,似乎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完美。

1-210421202T1426

然而,有着较高美学修养的脂砚斋评点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女方有陋处。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显然,把美女的陋处或斑点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点出鸳鸯脸上的雀斑,不仅没削弱她的美,反而令人更感真实了。相反,那种“美则无处不美,恶则无处不恶”的绝对化的创作方法是不真实的。

这使我联想到现实。同样,在人际交往的诸多准则中,莫过于一个“诚”字,唯有“诚”才不避“陋处”,惟不避“陋处”才能显出真实,让人不感觉到“骗人”,进而增强信任感。

因此,大家在这里交心的同时,心里都要有一个“诚”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2:32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2: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