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能激发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校提升美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兴趣爱好匮乏等现状,在“双减”大背景下,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提高美育质量?该如何进行美育?已然成为了刻不容缓的话题。针对美育的一系列问题,记者分别与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刘伟冬:润物无声,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心田

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伟冬看来,关注美育,正当其时。“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如果人们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缺乏了美,滑向庸俗、嘈杂和道德虚无,无疑会带来更多问题。《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美育都具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刘伟冬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它处于精神层面,和人的精神教养全面发展紧密相连。“有一种误解,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这是片面的。”他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但它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教育,是所谓的‘器’,而美育是形而上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层面上的熏陶和化育,是一种‘道’。”他特别提到,高超的技艺并不能和美的心灵、正确的价值观直接画上等号:“近来不断发生的明星失德失范、违法违规事件,和他们道德观、价值观的缺失不无关系。”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让美走进人心,不止有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常规动作”,在沉浸式的体验环境中,教育常常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为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向来以美育人,刘伟冬担任院长期间,以校园环境美化为抓手,对美育事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学校里设置了两尊大型的萨尔瓦多·达利雕塑,方便学生们近距离欣赏甚至触摸大师的作品,此外还精心打造花园、仿古石塔,设置近千个石碾和数量庞大的雕塑群、艺术品,每个空间都值得驻足欣赏,四处洋溢的艺术气息,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一座城市文化公园。 刘伟冬表示,环境美化不是简单的外延建设,更不是表面文章,环境育人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会规范我们的举止,制约我们的行为,进而提升我们的素养和品位。南艺如此,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更是如此。”出于艺术院校应以美育服务社会的考虑,刘伟冬坚持校园开放,让社会大众走进美、感受美、欣赏美、接受美,让美育来塑造人。 近年来,刘伟冬一直倡导“大剧院、小剧场”理念,强调美育需面向公众,发挥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市民的一举一动,深刻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不仅要建音乐厅、美术馆、剧场、电影馆,更要在街头巷尾、广场社区开设小剧场,打造特色文化空间。”这些小剧场,不仅是为更多文艺爱好者有场地排练、有舞台表演,更重要的是沉入社会,举办能够让更多人群深度参与的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刘伟冬看来,开放性的线下文化空间建设是未来趋势,因为人始终是社会性动物,参与感不可或缺。而小剧场能够接纳更多社会话题,形形色色、身份各异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同交流、相互影响,与他人产生共情,增加对他人的理解。“我曾在国外看到许多开放剧情的话剧,就是让作为观众的孩子们参与其中,通过对不同故事结局的演绎,去促发他们内心的善良与纯真。我想,全社会的美育都可以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与积累达到。”刘伟冬说。

潘知常:美是生命的竞争力

在文化学者,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潘知常看来,全面加强和推行学校美育工作,其实就是在实施新时代的“扫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进行过一次扫盲,那是扫‘文盲’,这次,我们是扫‘美盲’,希望走出的,则是低美感的教育、低美感的社会。”潘知常认为,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更为重视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却忽视了人文素养,尤其是美的素养。培养出的学生程度不同地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有技术,却没有良知。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潘知常表示,国家提出在学校推行美育,其实是在直面严峻的拷问。“我们要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要把什么样的后代留给世界。” 潘知常指出,审美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和终点。审美让人学会了如何用从容的眼光看待人生,如何用包容的态度面对人生,如何用宽容的境界善待人生。 而对处于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大中小学生来说,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潘知常举例说,动物的生长基本是在“子宫内完成的”,人却截然不同,从0到16岁,要经历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是在出生的第一年,而第二个高峰,会在10岁到16岁之间出现,而且速度是过去的两倍。而文化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恰在10岁到16岁之间。 然而目前来看,在学校美育中存在着把美育与艺术教育混淆起来的错误倾向。潘知常表示,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美育就是围绕着人而不是围绕着艺术的,是人的美育。例如,在中国不但有“课堂”,而且还有“中堂”“祠堂”。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也可以看到从“小六艺”到“大六艺”的历史转变,也就是从“志于仕”“小人儒”的作为公务员考试课程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向“志于道”“君子儒”的作为“大学问”的“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转变。一百年前,王国维、梁启超等第一代美学家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们看到,西方教育既存在“课堂”也存在“教堂”,于是试图在中国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此,潘知常指出,如今的学校美育工作,应该仍然要围绕着人的美育去深入拓展。“在美学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是人的作品(费尔巴哈),人不是先天预成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后天努力而‘生成为人’的。在学校美育中如何去把握‘生成为人’这一主线索、主旋律,十分关键!”

潘知常认为,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要特别关注三个问题:第一,美育是使生命回归为生命的教育;第二,美育是使生命提升为生命的教育;第三,美育是使生命拓展为生命的教育。冯友兰先生说:“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马一浮先生说,文学,可以使我们“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这些观点则是今后改进我们的中学生美育的一个参照性的目标。 美是生命的竞争力,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因此,爱美才会赢!

余一鸣:艺术的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当人们完成了各自的社会效益追求之后,人的高下之分,应当就是文学艺术的高下之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余一鸣老师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已有38年,他觉得“美育”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的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余一鸣认为,曾经的一段时间里,学生的美育教育常常背负了成人世界里世俗的东西,使得美育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在功利主义的支配下,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乐器、学绘画、学书法,是把这些当成了孩子今后可以在社会上‘赢’的砝码和条件。还有些家长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才拼命进行艺术方面的培训,这些纯粹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并非真正的美育,也很少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甚至引发他们身心上的反感和抗拒。”在余一鸣看来,美育应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应当把人的精神从物质和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使人始终处于兴趣浓厚、积极参与的状态,从而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自由。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余一鸣认为,美育教学是开放的,学校教育体系的众多课程都蕴含着美育潜能。 “教师在语文课上,如果只是传授语文知识,传授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的考点知识,那么,它就只是功利取向的语文教育。”在教学中,余一鸣一直倡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结晶,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早在2001年,余一鸣就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中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感到悲观,高中学科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阅读。由于语文是一门积累型的学科,一时阅读的效果不能直接反映到语文考试的成绩上,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名著,不如多刷几本题有效。“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老师、学生、家长都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读课外经典上,这种情况直到今天还在蔓延。” “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很多艺术、文学被边缘化了。文学经典是唯美、高雅而庄严的,它的影响如涓涓细流,虽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影响一代代人的成长。一个人读的书、欣赏的艺术,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余一鸣说。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历史上的很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美育,正是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提供土壤,提供精神、性格、胸襟、学养等方面的营养。”余一鸣认为,美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更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进行,“现在很多家长内心没有觉醒,他们表面虽然认同美育的意义,但面对更强的社会生产竞争压力,往往又觉得 ‘美育可以以后再进行’,先要把孩子的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应对考试所需的教育上。但事实上,美育应当从小起步,一个人的美学素养和思维方式,都是从小建立的。家长应当定期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鉴赏艺术的场馆,同孩子一起欣赏感悟艺术领域的作品。家长只有内心深处认同美育,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启迪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美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高利平 王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2:33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2: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