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2016-09-12 高成 时拾史事

政坛的“玄冥二老”

如果你穿越到了大唐乾封初年,并且在长安城里混了个大官。每次上朝时,走在从禁门到内省的路上,你一定会看见两个骑马的老头。第一个老头是武将出身,司空李勣,另一个是文官出身,太子少师许敬宗。两位长者一文一武,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李治为了表达中央对老同志的关怀,特批他们上朝时可以骑小马代步。当二人在夕阳的余晖下前行时,既是一种荣耀,也有一丝悲凉。光荣的是他们七十多岁了,历经宦海沉浮,还身居高位,屹立不倒;凄凉的是就剩他们俩了,昔日一起共事的同僚,打击的对手,都已经化为尘土,不复存在。

这样的日子不可能维持太久,几年后,总章二年年底,噩耗传出:英国公李勣病故。如此一来,骑马二人组就剩许敬宗了。老许此时七十有八,走不动路,下不了笔,时日无多,眼见李勣也去了,干脆就要求退休。李治心里明白,老宰相油尽灯枯了,没强留,准其所请,并保留待遇。给他加特进,俸禄如旧,可以光拿钱不干活。三年后的某一天,“大唐联播”播送头条:许敬宗同志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一岁。李治听后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令文武百官到许家哭丧,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生前官至宰辅,死后陪葬皇陵,而且寿命还很长,生荣死哀,官做到这个份上,说实话,已经让很多官员羡慕嫉妒恨了。

看完上面这段话,肯定有人已经露出了鄙夷的目光,忍不住吐了口唾沫。因为在《新唐书》中,许敬宗与李义府李林甫等人“光荣”的进入了《奸臣传》,在后世的名声相当狼藉。《奸臣传》最后的评语里,作者甚至说:“呜呼,有国家者,可不戒哉?”身为统治者,可要提防这帮坏蛋呀!那么老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上位的?又靠什么成为政坛“不倒翁”?

真本事 跟对人

老许出身于官宦世家,爸爸叫许善心,隋朝礼部侍郎。许家祖上从高阳南渡后,便在江南世代为官,许敬宗的籍贯都是杭州新城。因为家境良好,又有天赋,老许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擅长写文,考上过秀才,炼就了一番真本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可以成为一个官二代,然后慢慢升迁,成为他父亲那样的大官,延续家族的荣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隋末的乱世来临了。江都之变中,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失去了倚仗,从此只能靠自己打拼。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秦府十八学士)

经历过丧父之痛,许敬宗一路北上,先是投靠了李密,与魏征同为管记;后来李世民听说他的大名,召入秦王府,成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当时天下大乱,政治势力很多,大家都在争取人才,像许敬宗这样有文采的人,肯定不会没人要,秦王邀请他,只是提供了一条出路,要是他不看好秦王,完全可以选择不去,他的同事魏征不就加入了太子李建成的阵营嘛?但许敬宗同意了秦王的邀请,没有站错队,说明他至少是看好李世民的前景的,具备前瞻性。有了这层背景,日后的前途便有了保障。贞观八年,兼修国史,升迁为中书舍人。唐高宗后期曾有一位叫薛元超的宰相,他在晚年曾经总结过人生的三大憾事:

1.没有进士及第

2.没有娶到五姓女

3.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由此可见,编修国史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一般人还轮不上,许敬宗能够参与进去,是当局对他能力的认可。老许这时四十来岁,正值仕途的上升期,但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打击很快就来了。两年后,长孙皇后病故,服丧期间,整体气氛非常肃穆,可是在许敬宗身上却产生了不和谐现象,他看到率更令欧阳询相貌丑陋,非常有喜感,竟然在公众场合哈哈大笑,这一笑,付出了代价。御史趁机上表弹劾,要求和谐许敬宗,于是老许被贬为洪州都督府司马。还好,这只是短暂的打击,没过几年,老许就被重新启用,毕竟能力摆在那里,国家缺人才,之后历任给事中等职务,期间还因为修成《武德实录》《贞观实录》,获得了高阳县男的爵位,赐物八百段。

转眼间就到了贞观后期,李世民一天天地衰老下去,经过一番波折,李治最终成为了太子。对于老许来说,他非常幸运,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又跟对了人。此时许敬宗已经年过半百了,李治不过十五岁,理论上来说,老许的后半生不用愁了,等到太子登基,还会重用东宫旧臣,许敬宗的前途应该更加光明。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皇太子在定州监国,而辅佐太子,帮助处理国家要事,“共知机要”的,高士廉是一个,许敬宗是一个,这样的安排充分显示了朝廷对老许的信任。战争发生的过程中,中书令岑文本病故,许敬宗便去了前线。唐太宗在驻跸山大败高句丽,龙心大悦,准备发布诏书,这可是老许最擅长的,于是他站在马前草诏,写成后,文采斐然,太宗皇帝读罢连连称赞。由此可见,想要在上层混的久,光靠嘴皮子、察言观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有取信于人的真本事才行。

史书中还记载许敬宗曾经为张玄素、赵弘智等人求情,张、赵等人原本是东宫的官员,因为受到李承乾案的影响,有污点,被当局弃之不用。许敬宗希望李世民能够宽恕他们,因为这些人没有与李承乾一起谋反,并且很有才能,不用的话浪费人才。此举可是要冒风险的,李承乾犯的是谋反罪,预谋颠覆李世民的统治,相当于唐太宗的政敌。要是疑心重的皇帝肯定会怀疑了:你许敬宗什么居心啊,替辅佐过敌对分子的人说好话,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啊,虽然没有证据能说明他们是太子的同伙,可还是有嫌疑的,能留他们已经是天恩浩荡了,换个心狠的皇帝,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还好,李世民挺相信许敬宗的,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也留有余地。“由是玄素等稍得叙用。”提拔的幅度并不大,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能略微启用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寻找与皇帝的共同利益

李治上台后,东宫属官张行成高季辅于志宁担任了宰相,同为东宫官员的许敬宗,非但没能迎来人生的春天,反而又遭遇了贬谪,这一回,是在女儿的婚事上栽了跟头,老许把女儿嫁给了少数民族酋长冯盎的儿子,收了许多彩礼,被有关部门弹劾,贬为郑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才回到中央,担任卫尉卿,弘文馆学士,同时兼修国史。为什么与他资历相同的人都上位了,许敬宗却不能被提拔为宰相?因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是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宰相队伍中,除了李勣、于志宁,其余都是长孙无忌的人。许敬宗跟国舅不是一派的,当然得不到提拔了,人家肯定用自己人呀。此刻的许敬宗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他离宰相之位只差一步之遥,只要搬开前面的绊脚石,就能够登顶。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机会很快就来了,顾命大臣们倚老卖老,排除异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李治感觉皇权受到了阻碍,想要除掉老家伙们。许敬宗看准时机,审时度势,知道机会来了,果断与皇帝站在一边。在与长孙无忌一派的斗争中,李治起初想让舅舅主动让步,许敬宗得知后,就跑去游说国舅,结果被直接骂了出来。当李勣表态支持皇帝后,许敬宗又做舆论宣传,为皇帝造势,他在朝廷里放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人家庄稼汉多收了点麦子,尚且想换个更好的老婆,现在富有四海的天子想换个皇后,某些人有什么好反对的!

进入决战阶段,许敬宗与李义府成为了李治的左膀右臂,他们一起捏造罪名,诬陷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为李治铲除他们提供事实依据。两人如此卖力,又如此得力,李治投桃报李,不会亏待他们,很快,许敬宗被任命为侍中,终于实现了当宰相的梦想。显庆四年,长孙无忌的党羽已经贬的贬,死的死,清算他本人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时李义府被贬在外,收拾国舅的重任,许敬宗责无旁贷。在老许的安排下,长孙无忌被安上了谋反的大罪,但到李治这,年轻的皇帝还是有些顾虑,毕竟对舅舅动手,后人该怎么看他呀!见状,许敬宗引经据典,举出了汉文帝杀薄昭的例子,你看,汉文帝杀了舅舅,后人不照样说他是明君嘛,所以陛下收拾长孙无忌,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李治彻底下定决心。为了消除后患、斩草除根,许敬宗又派袁公瑜到黔州,名义上是重新审理此案,实际上是逼国舅自尽。长孙无忌的死亡,凶手好像是许敬宗,实际上是李治,因为长孙无忌尽管倒台,至少是皇帝的亲舅舅,没有皇帝的命令,谁敢动手?要是哪天李治反悔了,肯定拿他出气呀!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老许通过给皇帝做打手,终于在暮年登顶,要是这个年纪还不能上位,恐怕得等下辈子了。显庆三年,“代李义府为中书令,任遇之重,当朝莫比”。许敬宗虽然成为了宰相,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因为他要遗臭万年了。那些命运惨淡的托孤大臣,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谋反,李治和许敬宗为了整他们,罗织了罪名。在百年之后,人们出于对皇帝的尊重,对皇权的敬畏,对武则天的反感,不会对李治口诛笔伐,但会把许敬宗钉上耻辱柱,说他是陷害元老的奸臣,“罪魁祸首”。联想到秦桧与宋高宗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西子湖畔,岳飞墓前,最该跪的人没有出现,也不会出现,“从犯”被当成了“主犯”,遭后人唾弃。尽管如此,许敬宗应该不会在意,因为他知道,一个人永远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何况是在水很深的官场,自己虽然陷害过褚遂良等人,可褚遂良诬陷的人也不少呀,没几个人是问心无愧的。《贞观政要》中就记载过这样一段对话,体现出许敬宗的态度: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

(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原文)

晚年的许敬宗资历深厚,地位稳固,又颇受皇帝信任,李治经常向老许咨询历史问题,毕竟人家有学问。有一次,李治跑到长安故城中游览,问侍臣说:“昆明池是汉武帝何年中开凿?”许敬宗答道:“武帝遣使通西南夷,而为昆明滇池所闭,欲伐昆明国,故因镐之旧泽,以穿此池,用习水战,元狩三年事也。”开凿的具体时间、前因后果解释的一清二楚,非常精确,要是读的书少,肯定就懵在那了。后来去封禅泰山,李治又问濮阳为什么被称为帝丘,许敬宗一听,表现的机会来的如此突然,立即骑马赶上,说颛顼以前住在这里,所以叫帝丘。类似的场景发生过很多次,就不一一列举了,每次回答相关问题,许敬宗都能对答如流,不费吹灰之力,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与之相对的,窦德玄就答不出来。你能帮皇帝解决难题,皇帝就把你当人才,离不开你。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泰山)

太子的拥护者

在长孙无忌死后的十几年里,许敬宗能够屹立不倒,还与武皇后、太子李弘的位置稳定有关系,因为李治除了立武则天的儿子为太子,实在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李治总共八个儿子,长子李忠已死,次子、三子都是宫女所生,生母地位低下,四子是萧淑妃生的,萧淑妃当年的罪名是“谋行鸩毒”,阴谋害死皇帝,要是立她的儿子为太子,简直就是打李治自己的脸。后面四个儿子都是武则天的儿子,因此,不立武则天的儿子又能立谁呢?况且李弘非常受李治的喜爱,年纪轻轻就让他学着监国,等到李弘英年早逝,李治还追封他为皇帝。那李治能不能再生几个呢?实际上相当困难了,尽管李治仅仅年近四十,宝刀不老,但从显庆末年发病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心脑血管疾病愈演愈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太平公主出生后,李治就再也没有孩子出世了。

许敬宗的命运,又和武则天、李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武则天刚刚登上后位,许敬宗就上表,请求废太子李忠,立武皇后的长子李弘为太子,李治看后立马准奏。这其实是权力倾轧的必然结果,因为李忠是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建议册封的,而柳奭又与长孙无忌是一伙的,如今王皇后被废,托孤大臣势微,太子的更迭自然不可避免,可以说是胜利成果之一。既然李弘是许敬宗拥立的,那许敬宗就必须保住太子,要是皇后、太子被废,新势力上台,许敬宗八成也要被清洗。政坛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难道只准你搞别人,不准别人动你?所以麟德元年,上官仪不安分时,又是许敬宗出面弹劾他,于是李忠被赐死,上官仪被杀。此举不光是为了武皇后,更是为了自己,否则前功尽弃,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不得意忘形

深受病痛折磨的李治也需要武则天帮忙辅政,以避免大权旁落到其他男性手里。既然皇帝有意巩固皇后、太子的地位,自然需要老江湖许敬宗保驾护航,给他们撑场面了。而且许敬宗与李义府不同,小李出身寒门,好不容易混到了宰相的位置,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不知进退。具体表现是全家上下搞贪腐,卖官鬻爵,门庭若市,连改葬个祖父都要弄得全世界都知道,送葬队伍长达七十里,很多达官显贵都去溜须拍马,动静很大。皇帝好心指出他的错误,他还敢跟领导顶嘴。果然,用不了多久,小李就垮台了。

许敬宗就没李义府那么嚣张,他在官场混了三四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听过。自幼成长在官宦世家,对高官厚禄已经淡然。他此时拥有的,相比于当年的父亲,不是天差地别,只是更上了一层楼。如今他年事已高,已经七十多岁了,都这么老,按当时的人均寿命看,没几天可活。既然对皇权没有太大威胁,名声又不好,还帮过皇帝的忙,且是长辈,对他予以优待能够体现朝廷对老臣的尊重,激励更多有志青年为朝廷效力。

许敬宗虽然去世了,但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对他的争论,从唐高宗时就开始了。有人说他治家无方,有人说他贪得无厌,还有人说他蓄意篡改历史,而且是给了钱就能青史留名,得罪了他就遗臭万年,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新唐书》为什么要把他写入《奸臣传》?

……

(未完待续)

做到这些才能在官场屹立不倒(曾国藩官场不倒三条铁律)

(职贡图)

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读者群号 535858375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1日 下午12:59
下一篇 2022年4月21日 下午1:07

相关推荐